龙口非遗年货线上大集(一)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qyn41e.riyuangf.com/mobile/news/2173.html
核心提示:“黄河大集”是山东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要求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
ta name="ContentStart"/>

“黄河大集”是山东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要求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沿黄文化体验廊道,推动黄河领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策划启动的品牌活动。为更好地服务群众,龙口市文化馆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特推出龙口非遗年货线上大集。线上大集重点推出黄县大糖、胶东花饽饽、黄县窗染花、黄县面鱼、黄县肴等年味十足的传统手造非遗产品,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年货大集,感受浓浓的龙口年味吧!

龙口非遗年货线上大集(一)

 1.黄县大糖

“二十三,糖瓜沾”,说的是小年这一天,要吃糖瓜,糖瓜就是大糖,据说最早是用来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王爷”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黄县大糖逐渐演变成具有浓郁黄县特色和厚重的胶东文化底蕴的地方知名小吃。黄县大糖(又称“黄县麦芽芝麻糖”)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黄县大糖制作技艺起源于黄县(现龙口市),现主要集中在芦头镇中心泊村。黄县大糖是由纯粮食制作,主要成分是麦芽糖,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为纯绿色食品。黄县大糖制作技艺工序复杂,大体分为制备麦芽浆、蒸米、糖化、过滤、熬糖、拔糖、粘芝麻七个过程,黄县大糖糖层起孔不僵硬,味香甜酥不粘齿,色泽白亮均匀,口感香甜美味。黄县大糖制作技艺于2010年被列入烟台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烟台市级黄县大糖代表性传承人李洪山

2.黄县窗染花“二十三扫房子”,扫完房子老黄县人就开始贴黄县窗染花。黄县“窗染花”,最早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当时,人们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并用来装饰环境,并称之为“花”。具体分为窗花、墙花、柳棚花、盒子花、灯笼花及过门笺等。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原始的表现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黄县人的审美观念,他们又广泛地吸取东北地区剪纸技法精华,创造出剪(刻)与染(色彩点染)相结合的剪纸形式,称为黄县“窗染”或黄县“窗染花”。黄县“窗染花”的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在剪纸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艺术加工的过程。首先,艺人们把创作好的白描纸样用纸捻固定在几张相同大小的宣纸(现有的用绘图纸)上,用小巧锐利的剪、雕刀剪、刻制成剪纸花样,再用毛笔根据需要平涂品色,最后用石蜡涂染,创作出明快绚丽、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作品。黄县“窗染花”取材广泛,主题健康,反映的大多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良好愿望以及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优良传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较强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她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民间美术史剪纸品种的一个空白,对我国民间美术尤其是剪纸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引导人们遵循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黄县窗染花被列入烟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黄县窗染花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级黄县窗染花代表性传承人王美玉

                龙口市级黄县窗染花代表性传承人孙述娟

3.胶东花饽饽  

胶东黄县面塑又叫胶东花饽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源自胶东民间,主要分布在威海、烟台、龙口、栖霞、莱州等地区,是胶东民俗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胶东花饽饽习俗源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百姓盖房上梁、小孩儿满月、老人过寿、新婚嫁娶等等,胶东花饽饽都是必不可少的。黄县的胶东花饽饽习俗具有强烈黄县地域特色,如结婚时用的花饽饽会多为“龙凤呈祥”、“百年好合”、“连年有余”;老人过寿用的花饽饽多为“九桃一手”“八仙拜寿”;小孩儿过百岁则多用“长岁”、“小老虎”;黄县新媳妇“三月三送小燕儿”则会用花饽饽小燕儿、石榴、西瓜、等寓意新人“幸福美满“、”“榴开百子”、“多子多孙”。春节花饽饽则多为枣饽饽、蒸饼、圣虫、太阳饼、猪头等,寓意来年日子蒸蒸日上、鸿运当头。2017年胶东黄县花饽饽被确定为龙口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胶东黄县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张燕

4.  太阳饼太阳饼又称团圆饼,起源为百姓祭祀太阳神,感谢太阳神赐予人类温暖、阳光、粮食,并祈求来年阳光普照五谷丰登!太阳饼底座为24个瓣代表24节气,中层12瓣代表12个月,上层4大瓣代表一年四季,粮仓上坐圣虫,寓意粮食满仓,永远吃不完,聚宝盆内叶子为钱串,花朵寓意欣欣向荣!正月初三切开分发给回娘家的闺女带回家食用,寓意来年太阳神庇佑,五谷丰登,生活甜蜜。太阳饼形制有大有小,各家不一,过去富裕的人家讲究“锅多大,饼多大,能蒸多大蒸多大”。据老人们说,旧时的太阳饼一般是四层,由上到下一层比一层小。底层最大,外圆做成一朵一朵的云纹,象征太阳的光环。第二层是用刀或割或切成二十四道光束,形似太阳的光芒,象征二十四节气。第三层雕塑十二道光束,暗寓一年有十二个月。第四层做成四道大的“强光束”,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后在太阳饼的顶层会做一个聚宝盆,聚宝盆旁边放一棵摇钱树,传说能聚金银珠宝,象征着老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太阳饼中间是粮囤,粮囤旁边蹲着圣(剩)虫,寓意粮满仓,谷满囤,年年有余。整个太阳饼红枣、栗子为点缀。寓意生活吉祥丰收、红红火火。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人家做三层,也有的人家做五层象征五谷丰登。有的太阳饼顶层的装饰会做龙或者凤,取龙凤呈祥之意。有的追求更丰富的口味在太阳饼两层之间会夹红糖或者豆沙或,有的者什么都不夹。太阳饼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龙口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胶东黄县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张燕

5.黄县面鱼

面鱼是胶东老黄县的一种特色地方美食,是老黄县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黄县面鱼的历史悠久,其渊源必须以中华民族的面食文化读起,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食文化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效仿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此表达人们对生命的膜拜、对幸福的追求,以及未来的美好祝愿。黄县面鱼是胶东黄县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符号,象征年年有余、吉庆有余。所以黄县面鱼因状而得名,其主要原料是面粉,基本方法为面粉发酵后做成约3两大小的面团,将面团用手压至10乘15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扁平鱼状,用勺子在中间划两道,油温180°下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即可食用。炸好的面鱼长约30厘米厚约3厘米,口感外酥里嫩、香软绵细,百吃不厌。黄县面鱼制作技艺于2020年被列入龙口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老黄县面鱼  张建福

6. 黄县肴

黄县肴是老黄县(今龙口市)的一款特色美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为黄县人必不可少、具有浓郁胶东风味的地方名吃。史记黄县肴是选用新鲜猪下货(猪头、猪蹄、猪内脏)和优质山泉水,佐以数味名贵调料炖制而成。黄县肴制作技艺极为讲究:其一讲究老汤炖煮;其二讲究彻底清洗,其三讲究火候到位。猪为六畜之首,民间认为猪是“富有的象征”。黄县肴中的猪头肉又被叫作“鸿运当头”,吃“猪头肉”被老黄县人认为是“财源滚滚,吉祥富有”的象征,所以每逢春节、婚丧嫁娶等重大节庆时,“鸿运当头”都是龙口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黄县肴采用循环老汤精心炖煮,制作过程绝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黄县肴以肉质软烂、色泽鲜亮、久食不腻著称。黄县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食疗价值和经济价值,既可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又可补肾养血、美容养颜。黄县肴制作技艺于2022年被列入龙口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黄县肴代表性传承人  山衍道

7. 老黄县烧鸡

“天下烧鸡皆卤,唯黄县蒸”,老黄县烧鸡作为典型的老黄县菜,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鸡肉本身的鲜美清香之气,肉质鲜嫩、香而不腻。老黄县烧鸡食材考究,只选当地山区六月龄散养跑山鸡,嫩则散,老则柴,为保留鸡肉原有的鲜美,入锅前只用海盐揉搓入味,鸡肚子里填上鲜花椒、山地黄和大葱段,盘好定型,用高度白酒将蜂蜜饴糖调制和刷匀体表,然后入花生油中炸成柿红色,便可放入锅内蒸制了。蒸制的烧鸡完美锁住了鸡肉中的水分,也让辅料的精华沁入肉中,出锅后烧鸡趁热刷上小磨香油,只只饱满、令人垂涎欲滴。鸡肉入口美味多汁,老幼咸宜。老黄县烧鸡于2022年被列入龙口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老黄县烧鸡代表性传承人  张建福

8.龙口凯之糕点

龙口凯之糕点是山东省龙口市极具胶东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地方美食。包括点食(酥皮点心)、酥皮月饼、皮皮梗(糯米条)等类糕点。龙口凯之糕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代末期唐宗美在光绪22年(公元1896年)于龙口市芦头镇创立了“福隆号”糕点厂,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创始人唐宗美制作的大八件小八件、酥皮点心在当时的老黄县(黄县是龙口市旧城,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有口皆碑的。唐宗美糕点的制作过程十分考究,不仅选料有着严格的标准,制作手法更是精妙绝伦。“福隆号”糕点厂在当地红火了五十年之久,开启了龙口凯之糕点兴盛的先河。1956年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公私合营后“福隆号”糕点厂进入“国营黄县副食品加工厂”,第四代传承人(唐焕荣的外甥)王凯之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国营黄县副食品加工厂”的建设发展并作为重要糕点师之一。王凯之在黄县糕点厂退休后带领儿子王文涛创立了凯之糕点厂。龙口凯之糕点制作技艺,不仅延续了“福隆号”糕点的传统制作手法,又大胆突破不断探索创新了新的糕点品种,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健康绿色饮食的要求。龙口凯之糕点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钾.磷.钠.镁.硒等矿物质,食用方便,是人们早餐,午茶的常见美食。凯之糕点具有浓厚的龙口文化特色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021年龙口凯之糕点制作技艺被列入龙口市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凯之糕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文涛

9.龙口粉丝

龙口粉丝起源于明末清初,分推粉、漏粉和晒粉三个手工操作过程,后逐渐传播发展到蓬莱、莱州、栖霞等地。龙口粉丝的出口最早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民国五年(1916年)龙口港开埠后,直接把粉丝运往香港和东南亚各国,这时招远、龙口生产的粉丝,绝大多数卖给龙口粉丝庄,龙口港成为粉丝的集散地,因而得名龙口粉丝。民国时期,龙口石良尹村就有小粉坊2处,合作化后小粉坊增加到4处,1987年投资200多万建立起现代粉丝加工厂,生产的“尹牌”纯绿豆淀粉和粉丝被评为部优产品,获“金桂奖”,是地地道道的龙口粉丝。龙口的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完善龙口粉丝的制作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生产的龙口粉丝丝条匀细,洁白光亮,久煮不碎,吃起来清嫩爽口,堪称人间美味。龙口粉丝制作技艺于2006年被龙口市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龙口粉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波

10.草木灰海参

古法草木灰海参加工技艺是胶东半岛尤其是屺㟂岛最传统的海参加工技艺,是最古老的海参加工方法,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承。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海参加工技艺一直是国家收购的标准,具记载清朝慈禧太后所食用的海参就是通过草木灰加工。由于古法草木灰海参加工技艺在海参的捕捞季节、海参的腌制、蒸煮、发酵时间、搓灰技巧、晾晒过程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所以古法草木灰海参加工技艺加工出来的海参,涨发率高、保质期长、口感好、营养成分保持完整、且营养吸收好。由于这种海参加工技艺不加任何添加剂能保存5-10年而不变质,一直备受胶东半岛人民所喜爱。古法草木灰海参加工技艺2020年被确定为龙口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系人:龙口市古法草木灰海参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胡本户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