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寻找一种生命,能见证千百年风霜,能见证一个城市的变迁,那没有什么比古树更有资格了。在崂山区王哥庄东台社区,有一棵国槐名为“槐庆德”,这棵树长了千年,被居民们称为“崂山神槐”。据2008年林业部门的测量数据,大槐树树干的胸围有8.3米,需要5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把树干围起来,是青岛最粗的树;树冠覆盖面积也与上清宫外的千年银杏同为26×27平方米,属青岛之最。
这棵充满神秘感的千年大树并没有隐居深山,而是离大路很近,是东台社区最显著的标志。人们真正走近这棵千年古树时,感受到的是一股安详平和之气,千年以来,大槐树静静地开枝散叶,默默地守护着村里的人 。
◎槐庆德档案
槐庆德又称“崂山神槐”,位于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办事处东台社区槐树沟。树高26米,胸围8.3米,树冠东西向27米,南北方向26米,树干基部分为四个主枝,用铁架支住,东南方向分枝已枯死,南枝解放前被国民党军队锯去。现该树保护较好,由崂山区东台社区居委会管理。树龄已有 1000余年,人称“槐庆德”,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此树虽中空体裂,但得水土之力,仍生机勃发、古朴苍劲、枝叶繁茂、华盖擎天,在青岛古树名木中堪称一绝。古树西曾有山神庙、牛王庙、土地庙,并有一石立碑。碑文中称:“槐于永乐年间托梦与人称:吾槐仁德,千八百岁矣。”此槐树围之粗,为青岛古树至尊。——摘自《青岛古树名木志》
百余年前托梦现身
村里的老人说,古时候东台曾经叫做槐树沟。“为啥叫槐树沟?传说观音菩萨的童子在给她拿槐米制药的时候,不小心掉在人间一颗种子,正好就落在了东台村,后来生出了许多槐树。”村里铁匠铺的主人、73岁的江增世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这村子里光一人多抱的槐树就有二十多棵!”但因为自然原因和村庄建设,如今就只剩下了这棵千年古槐。
那这棵大树是如何得名的呢?相传一百多年前,村里有个农户叫江崇峨,睡在村东的菜园木棚里,梦中与一白发老人交谈,老人说自己就是村东的那棵大槐树,名庆德,生于1032年。江崇峨醒后走出菜棚,竟然隐约看到这位老人,但转瞬即逝。当时江崇峨觉得自己是看到了神仙,可能快要死了,所以没敢跟任何人提起此事。直到两年后,他又做了同样的梦才把这件事跟其他村民提起。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了,大树也因此得名“槐庆德”。到现在,过年时村民还会在大树上贴上一副对联:“昔日北宋树”、“今作槐中王”,横批“槐树大王”。
2001年,村里打算在村后的标山上建森林公园,需要有人给山上的景点编撰传说作为解说词。借着江家与这棵大槐树的渊源,这工作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江增世的身上,“不瞒你说,当年托梦遇见树仙的就是俺爷爷。”江增世笑着说。
几易其稿,江增世编成《古槐的传说》,虽然后来建森林公园的事儿搁置了,但江增世却成了这棵大槐树公认的代言人,不管是园林部门还是史志办,记者还是摄影家,凡是来找大树的故事,全都要来江大爷的铁匠铺取材。他也很敬业,十几年来,他把所有关于这棵古树的资料、报道都收集起来,连同自己手工制作的那本《古槐的传说》一直放在铺子里以备随时有人来访。
江增世的铁匠铺开了50多年,换过几次地方,现在的位置就在大槐树的旁边 ,即使活不多,他还是坚持每天七点半开张,晚上六点关门。闲来无事的时候,他就坐在自己的小书桌旁看看劝世箴言,更多的时间,是透过窗户看着这棵千年古槐发呆。
年初一磕头祈福要排队
东台的老居民一直深信这棵古槐神通广大,是靠着它的保佑村子里这些年才会这么平安。“这村子一共闹过三次日本鬼子,前两次可都是靠着大树显灵躲过了劫难啊!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略中国,当时日本鬼子从仰口登陆青岛 ,走到塔儿山,从那山头上往这边看,东台整个都被大雾笼罩着,根本看不清楚下面的路是什么情况,于是绕到别处去走了,没有进村。”后来村里的人都说,那是大槐树的功劳,掀起了雾气保护了村庄。
1937年的某一天,许多东台村的居民都看到了天上飞过的日军战机在村子上空徘徊,眼看着炸弹从空而降,正当人们惊慌逃散的时候,那炸弹居然“拐了弯儿”,飞向了三里外。而那一次据说是村民们亲眼所见。
大树下香火不断,江增世老人说:“谁家有人生了病,都会到大树底下来祈求家人早日康复,等到病好了,就会系上一条红布带还愿,向大树表示感谢。”这么多年来,大树上从来不缺少红布。
除了平日里祈求健康,过年时古槐下更是热闹。村里人一到年节都会拿着贡品、烧纸来祭拜大槐树,以保来年家人出入平安。每到大年初一磕头的人都要排队。“这些年不仅村里的人来拜,就连外面的人听说有这么棵千年神树,也都开着车来拜祭。特别是那些做生意的,大正月里都买好些鞭围着大树放呢!”
三次失火依然苍翠
老槐树曾经三次失火,第一次是解放前,有个人为了套汇多赚点钱,去大槐树下烧纸,结果余烬随风卷入中空的树干,大树就烧了起来。“这树只保平安,哪里能管那些 !”提起这件事,81岁的村民孙大爷直摇头,村里人都说这棵古槐虽然灵验,但保平安不保财运,所以才犯了忌讳。第二次是2001年,第三次是去年,都是在树下烧纸祈福的时候不慎将火苗吹进了树干,树干中空避风就烧了起来,都是意外,并不是有人故意放火。
“在这村里这树就是个神,没人敢去动的,都是烧纸的时候不小心刮进去的。自古对这树不好的人都没得什么好下场。民国时候,村里有个大户人家要建马槽,就折了这树的一些枝子,结果没过多久马全死了。后来还是在这树下接了一台子戏,大唱了几天还愿,才保得家中平安。”这样的段子,村里的老人家都能说出几段:鲁家捡了古槐的枝子来烧,结果全家人得病久治不愈;江家放鞭炮烧了树皮,结果全身生疮……“就连锯了树枝子过车的国民党三十二军最终都全军覆没了,从那以后就更不敢烧树的枝子了,更不要说放火烧树了!”老一辈的人对这些传说深信不疑,然后又把这些故事传给了自己的儿孙。
古槐五景今已罕见
据崂山志记载,东台的槐庆德共有五景:分别是“槐中抱桃”、“百鸟争枝”、“群蜂戏槐”、“隔帘观雨”和“槐荫濯月”。但随着生长环境的改变,时代的变迁,如今即使是东台的村民也很难把这五景都解释分明。
“年岁太久了,这树的心早就烂了,树皮从中间裂开,就空出了一块地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落了一个桃核在树干里面。”75岁的鲁道滨至今还记得1947年前后,古槐空心的树干中曾生出了一棵桃树,树干攀着老槐树的一枝往上长,桃子就从大槐树的一个树窝里长了出来,看起来就像槐树上结了果子。“槐中抱桃”一景便由此得名。“听俺爹说那桃树结出来的果子是鲜红的,每年都能结不少,但没人敢去摘,也有胆大的捡了回去,不过也都得先在家供养上些日子才敢吃。”鲁道滨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听着大槐树的故事长大,“那桃树结果三五年就慢慢死了。”
虽然“槐中抱桃”的奇景已经成为几十年前的回忆,但“群蜂戏槐”和“百鸟争枝”村民如今还是有幸看到。“不过现在周边的林子少了,鸟也就少了。”江增世回忆说,当年落在树上最多的鸟就是喜鹊,但村里的老人们也记不得,是从哪一年开始成群的鸟儿就不再来了,如今就是夏天鸟也都少见了。而每年的阳历8月1日则是这棵古槐开花的日子,“我观察了好些年了,都是每年阳历8月1日开花。”江增世说大树枝叶繁茂,花开过一茬另一片又会开起来,就这么连绵不断地能开上20多天。“这棵是国槐,花不能吃,但村里人喜欢捡回去泡水喝 。”一开花大树远远看去就像一片云 ,雪白的槐花把树枝都压得低低的,村里的老老少少全都来赏花,“你站在树下就能听到树顶嗡嗡的全是蜜蜂,但人在树下不妨碍蜜蜂在树顶采蜜。”
“不过最后两景‘隔帘观雨’和‘槐荫濯月’俺还真不会讲。”最后,江增世翻开他的那本古槐资料,终于发现了在《中国树木奇观》里收录的对两景的解释:“隔帘观雨,每在大雨倾盆之时树冠周围形成水帘,隔帘远眺,但见浓云翻滚、天地空蒙 ,而树下却水气氤氲 、袅袅蒸腾、妙趣天成。槐荫濯月,夏季之夜,树荫吟风弄月,村人多聚于此,以草席铺地或坐或卧,消暑纳凉。”
文/记者 黄默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终南山道士张廉夫在崂山初创太清宫三官庵时,亲手在太清宫内种下圆柏,历经2150余年的风霜,崂山已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而存活至今的两棵圆柏也成了现在青岛最长寿的古树。其中一棵位于三皇殿内的圆柏主干上分别生出两株攀援植物——凌霄和盐肤木,形成一株三属的自然奇观,被命为“汉柏凌霄”。与其他古树相比,生于道观之中的两棵圆柏没有经历过多生长环境的变迁,如今不仅依然繁茂,且从不寂寞,而它们却真真切切地经历了崂山道教发展的历史。
圆柏、凌霄、刺楸三树一景
“汉柏凌霄”树高22米,胸围3.84米,树冠东西向13米、南北向14.5米,最著名的就是圆柏、凌霄和刺楸一株三树的奇景,并非嫁接,完全是自然生成。记者看到在树干北侧距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生出一株藤蔓,也就是根部扎在圆柏的树干中的凌霄,藤株直沿树干爬到柏树顶部。而在圆柏树干的上部南侧距离地面约六七米处,又生出了一个树杈,但那分明不是柏树的枝干。据《青岛古树名木志》记载,最初的“一株三树”是圆柏上攀附着一株凌霄和一株盐肤木,后盐肤木死亡,树丫间又生一刺楸,于是将“三树一体”的自然奇观一直维持了下来。据当地人介绍,两株寄生在圆柏上的树也有近百年的树龄,三木和谐相处同生共荣,而这一现象包含了四奇在内:第一奇是三种不同的树种共同生长在一起,柏树和刺楸是乔木,凌霄是木藤;第二奇是针叶树柏树与阔叶树凌霄和刺楸共存;第三奇是落叶和不落叶连体,柏树为常青树,其他两种为落叶树;第四奇是开花的与不开花的共荣,柏树不开花,凌霄花季却很长。
火灾后三年又发新枝
与太清宫同龄,日日守着三皇殿的“汉柏凌霄”却也不是一直平平安安,柏树的树干之间至今还能清晰看到被火烧过的痕迹。几乎经过大树的所有讲解人员,都会告诉游客此树经过两次劫难,第一次是天灾,曾遭雷劈,年代久远;而第二次则是出于人为,树上有了马蜂窝,有人要点火烧蜂窝所以点着了树干。虽然最终大树遭遇劫难后都于三年后发出新芽,大难不死,对于第二次着火的讲解,现场的导游们却各有说法——有人说是古代当地的父母官发现树上的马蜂蜇人,所以派人烧掉,也有的说是文革期间红卫兵烧的马蜂窝。随后,记者求证青岛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那次火烧是在1973年秋天,好事者用火点燃树上马蜂窝,引燃古柏。后经抢救,三年后竟然重生新叶。
无名圆柏为同年所植
其实,在太清宫里与“汉柏凌霄”同样经历2150多年风霜的还有一棵圆柏,它就默默地伫立在太清宫三官殿大门外。因为没有凌霄树的眷顾,它的生活就显得低调得多,没有刻着树名的石碑,也没有专属的围栏,待遇甚至不如三清殿内树龄只有700年的侧柏凌霄。绕树一周,似乎只有树干上那块标记树种的小铁牌能表明它的身份:“柏科,圆柏属,树龄2100年。”
但实事上这棵与“汉柏凌霄”同年栽下的圆柏也是当年张廉夫亲手所植,同是现存崂山最老的古树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但询问了多位导游,除了树牌上的只字片语,对于这棵古柏的故事他们却也再说不出其他。
《青岛古树名木志》对它有一段描述:“树高18.5米,胸围3.6米,树冠东西向12.5米、南北向16.2米。古柏主干、枝条的皮纹和木理扭曲向上,地面老根扭曲隆起,宛如一条扶摇直上的苍龙,扶疏荫翳之气欲喷云雾。上面几股粗大的主枝,遒劲苍翠,抚云摩天,有的巨臂凌空,宛若飞云;有的盘曲纠缠,其冠如盖;有点铁枝丛翠,风姿绰约。”
号称小江南的太清宫
除了著名的“汉柏凌霄”、蒲松龄笔下的“降雪”耐冬,太清宫内的名木繁多,小黄杨、松柏翠竹等众多,单是百年以上银杏就有二十多棵。据《青岛古树名木志》编委蔺冬娟介绍,由于古代道士四处云游,作为道教发祥地的崂山常会有八方道人前来交流,他们时常会携带各地的树种木苗栽种于此,所以才会让太清宫内的树种如此繁多。而又因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宝珠山及周围的7座山峰从东、北、西三面环抱着这一临海谷地,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7座山峰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面又有温暖气流不时从海上送来,使这里具备了亚热带气候的某些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太清宫的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所以许多在北方根本无法生长的南方植物,却在太清宫生存了下来,故有“崂山小江南”之称。文/图 记者 黄默(文中历史资料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提供)
◎相关链接这些古树都有个传说
龙头榆
“摸摸老龙头,一世永无愁;摸摸老龙尾,做事有头有尾;摸摸老龙背,长命到百岁。”走到太清宫的“逢仙桥”旁,导游总是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来介绍眼前的这棵1100多岁的老榆树,因其树形特别,犹似龙头,被人们称为“龙头榆”。
此树高 18.8米,树围 4.1米。相传植于唐代,据记载,此树是五代时崂山著名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李哲玄来到崂山后,在原有的“三官殿”和“三清殿”基础上,又建起了“三皇殿”,进一步完善了太清宫的建筑布局,并率领宫中道士重修道路,栽植树木花卉,整理泉池及水排沟渠,使太清宫的园林提高到当时国内同类庙宇的最高水平。而“龙头榆”旁有一大石,刻有“逢仙桥”和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华盖真人”的记事。相传刘若拙在一个大雪后的除夕清晨,在此处遇到一位老人,交谈一番后,觉得老人的学问高深。待老人离去时才发现半尺深的积雪上竟没有老人行走的脚印,方知遇到了仙人,而这仙人,正是这“龙头榆”修炼成仙的化身。
公孙树
在太清宫三官殿中院院门的左右,有两株“华盖真人”刘若拙亲手栽种的雄性银杏,两棵树的树龄均为1040余年,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两树“春先荣,秋晚调,较之别的树相差数十日”。据称,全真道教的道人不能结婚生子,于是栽下这两棵只开花不结果的雄性银杏,守护在三官殿前。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被称为活化石,又因银杏树不招虫,符合了出家人不杀生的诉求,所以通常有道观寺庙的地方都会选择种银杏树。而在民间又有“公孙树”的叫法,是因为它生长很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以有“桃三梨四杏五年,无儿不种白果园”的说法。
悬铃木殖民者栽的最多的树
说起悬铃木,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是什么树,而说起法国梧桐,青岛市民就再熟悉不过了。青岛市古树名木中有25株悬铃木,全部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其中一球悬铃木共21株,二球悬铃木共4株,这些“祖母级”悬铃木多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院内。
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东大门进入,两边行道树长出了新芽,行道树多是法国梧桐和刺槐,都比较高大粗壮。
往前走去,位于教学楼旁边的树木显得越发高大,在图书馆旁边的一棵英国梧桐上,记者看到树上贴着一个牌子,牌子上标注为“英桐”,属于悬铃木科,树龄为106年,最后标注着市南区人民政府,二〇〇四年九月制。
这棵英桐高有20多米,胸围有3米多,需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在学校的学苑中路,道路两边的行道树都是“美桐”或者是“英桐”,“这些梧桐树都有100多年了 ,夏天的时候乘凉可舒服了。”正在打扫卫生的学校工作人员说。
无论是英桐还是美桐,其实都是悬铃木。据介绍,悬铃木原产于欧洲和美洲,19世纪末引入青岛,因其喜光、温暖湿润和耐寒等特性,所以在青岛地区繁殖极快。悬铃木在青岛有三种,即三球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俗称“英国梧桐”),一球悬铃木(俗称“美国梧桐”)。由于在青岛栽培很广,青岛市区多数行道树都是悬铃木,所以一般人不细分树种,习惯统称为“法国梧桐”。
目前青岛市共有25株悬铃木属于古树名木行列,其中一球悬铃木为21株,二球悬铃木为4株,这25株年龄都在百年以上的悬铃木有19株都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院内。
问及这些悬铃木是由谁种植的时,很多老人也并不是很知情,多数表示是德国人留下的树木。青岛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多数都是悬铃木,悬铃木在青岛长势也都比较好。德国侵占青岛之前,青岛也并没有这么多悬铃木,而德占后,在城市规划中,当时的市政部门引进成千上万种树种试种,最后选了宜于青岛栽种的树木65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悬铃木。
随后,青岛市道路两旁便大面积种植悬铃木、刺槐等,形成了一条条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如大学路和以前的中山路等。
据介绍,中国海洋大学校园19世纪晚期“山东巨野教案”前为清政府驻青岛兵营及教兵场,德国侵占青岛后建成俾斯麦兵营,在周围种了大批悬铃木、刺槐、榉树等,作为士兵休息及壕沟隐蔽之用。而随后,留存下来的悬铃木也成了现在的古树。
另外,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院内,也有一些百年的榉树和刺槐等。著名的生物学家,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的童第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他对校园里这片悬铃木就有很深的感情,曾表示,悬铃木是“世界行道树之王”。
以前,很多哲学课、文化课,老师会选择在这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树底下授课,像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华岗校长,每周六下午,会在这片行道树下讲授《辩证唯物论》大课,会引无数学生前来听课。而洪深、老舍等十余位作家,也是在这片阴凉下,在《青岛民报》办《避暑录话》副刊。记者 昌旭光
要说九曲古槐声名甚微恐怕不是虚言,这株老树现在平度市马戈庄镇古庄村的一处粮仓里,可就在马戈庄镇,很多的年轻人也不知道它。好在,《青岛古木名录》之中尚有它的一席之地,因此仍有不少游人前来探访。据该书记载,这株古槐树龄达140岁,槐树多曲,故名之为“九曲古槐”。
和九曲古槐不同 ,胶州杜村镇寺前村的古银杏树现在受到的优待可不一般。因为树龄极长(1100年),这棵树已经被周边村民尊为树神,引来不少人顶礼膜拜。按相关资料记载,这株银杏树的树龄达1100年以上 ,其栽种时间可追溯至隋唐时期。
古槐传说跟中举有关
古槐在该村的一所粮仓内,守门老人姓于。老树就在粮仓的西北一角,周围没有修葺,只是粗略地围了一道铁栏杆,部分栏杆已经破损,游人可以走进围栏和古槐近距离接触。古槐的个头并不高,约为160厘米,因为古槐树冠分叉较多,蜷曲向下,故而又称“龙爪槐”,“我们不叫它九曲古槐,都叫龙爪槐,你看这树的爪子多像龙爪!”
最吸引人的自然是那个有关“秀才举人”的传言,如果粗略一数,这株古槐也真是九曲,当然,如果把分叉计算在内,古槐的弯曲次数自然更多,那么是否槐树一弯即有一人中举呢?于姓老人表示此说法恐不确切,“我今年78岁,听老辈人讲,我们这个村子确实有很多能人,一个胡同出过八个秀才一个举人”,老人抖着山羊胡子比划着对记者说,“但是说一弯就有一个人中举,这个说法我还真不大清楚。”
古槐主人经历传奇
78岁的看门老人还能够讲出很多古槐的掌故,如古槐的实际年龄为240岁,是一个清末官员家院的老树,但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位看门老人和古槐曾经主人的身份,古槐的神奇色彩就又多了一层——“这个大官叫于沧澜,我叫于圣霄,是他的后人。”你问老人是于沧澜的多少代孙,他会掐着手指算上半天,最后笑着说,“算不出来了,远了去了。”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于沧澜,这实在可惜,这位晚晴的中层官员曾经五次受聘为河南省乡试同考官,被誉为晚清“中州第一干员”。当然,于沧澜的科举出身也应了古槐的“大弯”,他是古庄村少有的举人。于圣霄老人已经无法回忆九曲古槐的来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株古槐就在当年于沧澜家的大院之内,“你看看以前的院墙还存了个门框,一进门就是这株槐树。”
或许有古树的庇护,于沧澜的官位升迁多少有些传奇色彩,“当年八国联军侵华了不是?慈禧太后不是带着皇帝往西跑,于沧澜就在山西作县官,慈禧来了之后他尽心迎接,慈禧很感动,回去之后,立马把他从知县提了上来,做到了河南兵备道,这是个很高的官啊。”
青岛市史志办史料记载,这株九曲古槐的主人最后确切的官职是南汝光淅兵备道,算作地方大员,深受巡抚倚重,分管巡警、厘税、洋务,都是极重要的政务,古槐主人于沧澜为人耿介不阿,因不给上司送礼而不获任命,但决不屈从,颇有廉吏风范。
晚年的于沧澜和九曲古槐有脱不开的情结,“他后来隐居了,因为清朝完了,袁世凯上台了,他就不干了,又回到了古庄村的这个于家大院。”于沧澜的这种表现颇有古代的忠臣之风,和当年迎接慈禧一样,他或许已经把自己的信仰和大清政权绑在了一起。我们可以想见他重回于家大院后在古槐周围盘桓,因朝廷的消逝而苦闷的心境,“后来他瞎了,没多久就死了。”
古槐树干已中空
伴随着于沧澜的死,九曲古槐也经历了极大的沉浮,现在,它更像一个老人,往事酸甜,全变成褶皱写在了身上。
“先是于家大院被充公了 ,1946年吧,土改,我们家成分不好,这块老宅子就充公了 ;接下来到了文化大革命,要破四旧,老房子和古槐也遭殃了,老房子屋檐上有几处马头,都被敲掉了,槐树前边的一个太湖石,被砸碎了。”于圣霄老人至今能回忆起幼年时老宅的样子:十六亩八分地,三间清朝就盖了的老宅,青灰色的砖墙,一进院门就可以看见绿葱葱的九曲古槐以及古槐旁的太湖石雕刻,“那时候我光着屁股在这棵槐树底下乱跑。”可到了后来,这些景致没留下几分,只有一栋老宅还能居住,但房柱子上也是虫眼斑斑了,再后来,这处大宅院变成了现在的粮仓。
至于那一株九曲古槐,或许因为岁月久远,似乎被遗忘在了角落里,现在的它树干中空,叶子也不如之前茂盛,树干下还支了两根柱子托起它曲折的身躯,“必须得加柱子,不然它就伸到地上去了,树不能接地,接地的话它就完了。”于圣霄说着这话,眼睛看着老树的树根,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千年银杏,六人尽力合抱
现在的老银杏位于寺前村的一处敬老院内,和九曲古槐不同,它被当地老百姓广泛熟知。走进寺前村敬老院,千年银杏就映入眼帘,生命力依然旺盛,树顶的叶子早已密密地长出。
胶州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说,这株“八子抱母”高30多米,根部周长近4米,树冠东西达21米,南北也超过16米。至于为什么名为“八子抱母”,是因为在正中的银杏树(主干)周围齐刷刷地围着八棵银杏树,如同儿子怀抱母亲一般。工作人员称,这株老银杏的主树干直径达2米左右,而周围的八株银杏树直径最大超过1米,因此,这株银杏树的体态就显得格外庞大。
78岁的敬老院老人王如海称,老辈人对于如此之粗的大树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七围八扎一媳妇”,“就是下雨的时候,大家伙都会跑到树底下避雨,一个人的右边站着个小媳妇,他不知道,碰巧他想量量这树有多粗,于是他就向左开始测量,他抱了七下(七围),还没到头,又拿出手来比划,正好量到八扎(拇指和食指伸开指尖距离为一扎)的时候一看,这里站着个媳妇。”王如海老人说完呵呵笑。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因为有人后来试验过,发现只要六人尽力合抱,围起这株银杏树也并非难事。不过王如海的话也并非虚言,“之前在艾山上真有这么一株大树,我的天,真是七围多啊!不过后来被砍了,很可惜。”
村民多来祭祀祈福
如果说九曲古槐的特色是历史厚重感的话,那么这株千年银杏则是因为寿命太长而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遍访寺前村老人,没有一位能够说出它的出处就能证明这一点,老人们会笑着说:“我爷爷?我爷爷的爷爷都算不上什么,它(银杏)老早就在这扎根了。”胶州当地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也承认,“八子抱母”的确切来源已不可考,“我们在2010年对它进行了科学的测量,发现它的树龄在1100年以上,具体什么时候载种下的,说不清楚了。”
年代久远且身份杳无可知,让村民们对老银杏更加敬重,尊其为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每周都有不少周边村民赶到树下,祭拜树神,以求平安。“准不准?这个事情是信则灵不信则无啊”,王如海老人说,“我听说过一个村里的小孩子得病了,他的父母过来拜了树神,结果呢,好了,你说稀罕不稀罕?”前来祭拜的村民们一般会拿来供品摆在树下,然后双膝跪地虔诚祈祷,有的还会把写好的拜文绑在银杏之上。
千年银杏果,味道香甜
香火旺盛,老银杏的生命也愈见焕发光彩,掉落的银杏果重新在树根周围生根发芽,现在十余株小银杏已经破土而出,若干年后,“八子抱母”的说法恐怕要变成“子孙满堂”了。
老银杏的周围也修葺一新。现在“一级名木”的牌子已经挂在树上,彰显了它的特殊身份,高高的护栏也防止人们对它任意攀爬。每年,胶州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都会对老树进行护理,这让王如海老人感慨万千。“我小的时候,它没这个待遇,虽然也很出名,但没有专门的人来管它。”王老称,60年前,原来的敬老院所在地还是一座寺庙,名为宝塔寺(寺前村因此得名),老银杏就生长在寺院的一角,“那时候也有人来看它,还有小孩子爬到树上去,和尚们肯定不让啊,在树下喊小孩儿下来,也很好玩。”王老还称,关于老银杏的来源寺里的和尚应该清楚,“可惜后来寺也没了,变成小学了,和尚们也都去世了,估计再也没人能知道它怎么来的了。”
尽管世事变迁,老银杏却依然恬然自守,春天叶绿,秋天结果,岁岁枯荣的道路它还将走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千年银杏的果子味道很是不错,敬老院的老人说,每当秋季老银杏果熟落地之际,他们都会捡一些吃,“味道很好,有点香味,还有点甜。”众所周知,银杏果本是药材,那么千年的银杏果吃下之后又有何等功效呢?“吃了之后我就觉得精神,有力气。”王如海老人的说法听起来都有些神乎其神了。
文/图 记者 田野
一对携手半个多世纪的银杏古树,渗透着青岛的历史文化,见证了青岛人面对外敌的不屈——这就是天后宫那两棵加起来有1000多岁的古银杏树。天后宫银杏树,位于太平路19号天后宫院内,分别为树高25米、20米,胸围3米、2.6米。系明代青岛村建天后宫时所植,树龄达 530年以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
见证青岛的航海史
青岛天后宫为二进庭院,两棵古银杏树就在二院的正中央处。走进二院,两棵古银杏树周边围满了游客,导游为这些游客讲解着银杏树的历史 。记者看到,两棵银杏树都长出了鲜嫩的叶子,但并不是很茂盛 ,在香烟袅袅的环境下 ,两棵古银杏倒是显出了几分沧桑,像两位老者,矗立在天后宫,仰望大海。
要说起两棵古银杏,就不得不说天后宫了。导游张女士说,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
“青岛天后宫旧时称‘天妃宫’,老百姓称之为‘中国大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导游介绍道,而数百年的天后宫对于青岛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开启了青岛航海史。
差点命丧侵略者之手
据史料记载,天后宫建成后,每年的庙会盛况不衰,船员和渔民出海前都要到此进香以祈求平安,随着两个银杏树的长大,古银杏也成了人们的精神寄托。
历经明清两朝和近现代,两个古银杏遭遇过无数的变故,而就在德国侵占青岛的时期,天后宫和两棵古银杏差点遭到厄运,天后宫工作人员和导游向讲述了哪一段曲折经历——
—德国侵占青岛后,20世纪初规划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强行迁走青岛村的村民,把沿海一带划定为欧美人居住区,已建了几百年的天后宫成为德国人的障碍,他们急欲拆除,移往他们划定的中国人居住区另建,在天后宫处则想建设自己的教堂。
这一决定遭到青岛市民的强烈反对,“天后宫是渔航人家寄托希望、祭祀神灵的圣地,容不得外人肆意移建。”胡氏家族第十七世孙、原青岛市政协主席胡延森表示,当时胡氏家族的第十五世孙胡存约为代表的青岛村原住渔民的强烈抗议。
最后,当时的德国总督以要向德国威廉皇帝报告为托词,将此事不了了之。而胡存约也成了当时青岛最有威望的青岛人。
《胶澳志·人物志·乡贤》中也记载:“胡存约……先世经营商业,事母至孝。青岛开埠之始,市政权操诸外人,华商稍能自振代表同业以参与市政者,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与存约数人而已。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
在青岛市民俗博物馆的老照片中,能够显示出德国侵占青岛的时候,天后宫和旁边的老衙门相互依偎着,守卫着青岛的历史文化。
天后宫逃过了大劫,两棵银杏树自然也保全了下来。
海内外游客祈福的寄托
现在的天后宫,是青岛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两棵古银杏自然成了游客们关注的一景,也变成了游客们祈福的寄托。
记者看到,两个银杏树周围挂着各种各样的祈福牌,红色的祈福牌把两个树的树干绕了好几圈,树干被遮挡住,已经看不到全貌了。细看祈福牌,上面写着游客各种各样的祝福,有求姻缘的,有求平安的,也有求财运的 。
“灵验不灵验是不好说的,两棵古树就是游客的一个美好寄托,每年也确实会有人因为祈福实现回来还愿的。”天后宫工作人员说道。
一位家住大学路,经常来天后宫烧香的老人王先生也说道,自己特别喜欢这两棵银杏树,“文革时期,天后宫很多地方都被毁了,琉璃瓦掉了一地,但是这两棵银杏树依然长势非常好。”而同时,这位王大爷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现在来游览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天上千人来看,有的难免会破坏树木,希望管理人员能够适当保护一下。
文/图 记者 昌旭光
青岛一号树浮山所银杏树
对于这棵银杏树,记载的碑文上是这样记载的 ,这棵古树是浮山所建置初期修建南阁庙时栽植的,为青岛市区树龄最长的银杏树,被青岛市编为古树名木01号树。这棵古树虽是编为一号树,但并不是最古老的银杏树。
在徐州路的最南端,远远的可以看到一棵显得比较单薄的树,整棵树比较苍老,树上的六个大鸟窝也没有鸟停留,这就是青岛古树名木一号树。
“虽然在编号上是一号树,但是这棵树并不是青岛市最老的银杏树,在崂山包括天后宫的两棵树,都要比这棵树要老。”一研究古树名木的研究员向记者说道,而编为一号树,也是因为它记载着青岛的历史变迁。
据介绍,明朝初期,青岛地区沿海百姓经常遭到倭寇侵扰。明朝洪武二年至洪武七年间,倭寇先后六次袭掠胶州湾,烧杀抢掠,曾造成一时间“舟楫不通”。针对这种外患,明王朝从洪武初年开始在青岛地区设二卫、五所、三巡检司、十寨、一百二十六墩,六十二军屯。二卫,即青岛的鳌山卫和灵山卫,鳌山卫下辖雄崖所和浮山所,灵山卫下辖胶州千户所、夏河口千户所和灵山卫本所。浮山所原始浮山西辛家庄与湛山村之间的一篇开阔地,是一个在南京路(东)、新浦路(西)、香港中路(南)、江西路(北)四条道路合围中的已经改换面貌的古老的村庄。
军事建制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建成,初建时为流兵制,士兵服役一段时间后回家务农,所用饷粮全由国库拨发,明朝永乐年间改为屯军制,即军户时代相袭,亦民亦兵。军屯制实行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兵丁和家属要永久居住在这里,原来互相没有亲缘关系的各姓氏要成为永久的乡亲,于是大家商定,按照山东的习俗共建了一所宗祠家庙,作为浮山所全村人的家庙以祈求平安昌盛 。家庙位于浮山所城南靠近了望阁一侧,称为“南阁庙”,建成后,栽植银杏树两株,其中一株死于清代,现仅剩1株。
从明代前期到 1949年,“南阁庙”一直成为浮山所全体村民的祭祀宗祠 ,维系着来自不同地方的居民和睦生活。现在,此处高楼林立,交通发达,已成为青岛市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原来这里有两棵古银杏,一棵死于清代,剩下的一棵原来虽然处在村庄变迁中,但是长势还是很好的 ,但是在日本侵占青岛与德国军队交战时,这棵古银杏遭到了炮弹的轰炸,导致树木长势不再如从前,而随着城中村改造,周边土地固化,环境空气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古银杏的生长,致使古银杏目前出现了枯萎的症状。
而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棵古树,相关部门为它重新修缮了围墙和护栏。
◎相 关链接
天后宫
天后宫,在南方多称“妈祖庙”,是供奉妈祖、传播妈祖文化的庙宇。在华夏神仙谱系里,妈祖有着独特的地位。她原来既不是天神,也不是地神,更不是海神,只是一个普通渔家女和渔民的妻子,后父亡,她悲痛之下投海以殉,乡人念其孝心,遂立祠奉祀。其死后不久,黑夜中一商船突遇大风浪,覆舟在即,却见船前升起一缕红光,为之导航脱险,舟人寻光而至,找到神姑祠。从此,神姑名声大振,受到皇封,成了海上船只的保护神。由宋至清,分别被封为“崇福夫人”、“灵惠妃”、“天妃”、“天后”。
此后,有航海出行、港口商贸的地方,必然有妈祖庙。青岛天后宫的建立说明了青岛渔业以及海上贸易等越来越繁荣,天后宫给青岛出海人创造了一个祈福和精神的寄托,而两个古银杏树则见证了青岛航海史的开启。文/记者 昌旭光 图/记者 李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