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教育研究院发布2019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qyn41e.riyuangf.com/mobile/news/786.html
核心提示:“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是长江教育研究院在每年年初对当年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前瞻性分析与概括,是对本年度很可能成为新闻热词所

“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是长江教育研究院在每年年初对当年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前瞻性分析与概括,是对本年度很可能成为新闻热词所作的预测。长江教育研究院认为以下10个概念将成为2019年度的教育关键词: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加强家庭教育、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深化高考改革、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长江教育研究院发布2019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

推进教育现代化

词语解释: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活动伴随着现代性不断增长的综合性历史进程,包括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法治化、教育多样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族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网络化、教育智能化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人的现代性。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适应且能引领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及现代文化发展需要而达到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过程。教育现代化尽管源于西方,但不是"教育西方化",更不是"教育美国化"。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不断进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和教育公平逐步实现的过程。

形成背景:教育现代化的提法,始于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核心是教育现代化,使得教育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一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相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教育的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加迫切和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是由世界教育大国迈向世界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在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推进教育现代化将是一场宏大而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改革与开放进程,要注意避免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局限性。既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吸取中西方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要扩大开放,增强国际交流合作,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最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词语解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使命。

形成背景: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教育立德树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再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复兴语境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教育中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与立德树人相适应的教育评价机制,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与研究内容。

为中小学教师减负

词语解释:中小学教师减负主要指减轻部分专任教师的分外负担与过度负担。具体而言就是要去除不应由教师承担的各类事务,精简优化承担的本职工作,让教师能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等,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及促进学生成长。

形成背景:从1955年国家首次提出给学生减负,减负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历史。国家一直在为中小学生减负出台政策文件,但教师减负一直未引起关注。2019年1月18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更不能随意给学校和教师搞摊派。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中小学生减负的前提与条件。中小学教师的负担不能得到有效地减轻,就会很大程度传导到中小学生群体上。中小学教师负担重的成因复杂,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又有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减负涉及减什么负、减谁的负、减哪些负与怎么减负的问题。改革涉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教师考评机制等,是推动中小学教师减负的重点。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联合行动,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与理解。

加强家庭教育

词语解释:家庭教育是家长在现实家庭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未成年子女施以一定影响的教育活动。

形成背景:1995年制定的《教育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大以来,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进一步重视。2015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山西、江西已率先推出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为推进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学前教育改革

词语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就是从管理体制、治理机制、立法等层面对学前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变革,以此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满足国家和老百姓对高质量、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

形成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学前教育迫切需要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把实现“幼有所育”作为“七有”民生问题之首。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35条重大政策措施。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是国家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深化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健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包括落实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督导问责机制等;针对学前教育存在一些民众意见反映集中、亟待治理规范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加快推动学前教育立法,把学前教育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各主体的责任、义务与权利,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词语解释: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指为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紧缺、城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城乡教育问题,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形成背景:早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直在进行。2016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5月2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2018年8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工作情况,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制订城乡统一的学校建设标准、落实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实现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完善城乡统一的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等举措”“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最新部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深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推动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深化高考改革

词语解释:深化高考改革是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确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宗旨,以尊重个性为核心理念,以多样实践为形态特征,以主动选择为行为方式,以奠基终身为育人目标。

形成背景:早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提出“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提出“增加学生选择权”的要求, 在高考考试科目方面实行“3+3”模式。2017年,上海和浙江率先实行新高考改革。2018年,多个省份推迟新高考改革。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自2014年开启的新高考改革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 但深化高考改革是不会停止的,将会继续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新时代需要继续增加学生选择权,建立高中学校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育人模式,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功能,加强“育、考、招”的合理化、一体化设计。

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词语解释: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总体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依据既定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评价。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是贯彻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

形成背景:早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2018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健全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18年10月15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国家在顶层设计层面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教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突出教育教学业绩评价,落实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次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深化产教融合

词语解释:深化产教融合是指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本位,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总体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形成背景:早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对此文件进行学习,并在今后一以贯之地加以落实。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处于由低端制造业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对当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词语解释: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教育脱贫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是最大的民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形成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教育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就提出“着力加强教育脱贫”。2016年12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