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最大的网络拍卖平台——“赵涌在线”推出了“艺术找家”当代艺术专场,其中多数藏品以无底价进行竞价。这对不少当代艺术收藏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收藏体验。
近年来,“无底价拍卖”俨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热词。所谓无底价拍卖,是指委托方不设最低成交价,由报价最高者购得拍卖标的拍品。
一方面,由于艺术品市场不温不火,拍卖行希望借此吸引更多藏家;另一方面,一些资金不够雄厚的中低端买家抱着“捡漏”的心态参加竞拍,希望能捞到“宝贝”。这看似双赢的事,对买家来说存在怎样的机遇和挑战?真的能“捡漏”吗?
吸引更多藏家入市
近几年,无底价拍卖在国内风生水起,与艺术品市场的温吞疲软不无关系。几年前,中国艺术品市场“高歌猛进”,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将很多资金不充裕的藏家拒之门外。即使在市场整体回归理性这两年,在大众眼里,拍卖仍然只是富人的游戏。
因此,趁着市场不景气,不少拍卖行主动降低门槛,让艺术品交易更加平价化、大众化,同时也为下一波市场行情储备客户资源。
随着无底价拍卖的兴起,关于它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表示,无底价拍卖实现了完全由竞买人来行使定价权。“拍品到底值多少钱,不再由一部分人先定一个价格,而是交给竞买人所代表的市场来决定。它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公平、公开、合理的交易方式,是具有推广意义的。”
此外,无底价拍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有助于挤掉市场泡沫。保利四季精品部业务经理李雅璐认为,无底价给了藏家更大的主动权,让更多的艺术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能产生一个“去泡沫化”的结果。“赵涌在线”的董事长赵涌表示,艺术品市场的“泡沫”的确很难在无底价拍场中出现。他以“赵涌在线”的拍卖数据为例,即使在市场不景气的这几年,无底价拍卖受到的冲击都很小,有些场次的成交量甚至还在增长。
“捡漏”可遇不可求
“捡漏”是古玩界一句行话,是指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捡漏”确实是不少参加无底价拍卖的买家的愿望,这也是促成这类拍卖受欢迎的群众心理基础。加之一些低价购入名作的故事在新闻媒体上不断发酵,更是烘托出了这种氛围。
在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看来,中国的藏家比较感性,无底价拍卖有神秘感,容易激起很多“捡漏者”的参与热情。
那么,“捡漏”有这么容易吗?季涛表示,事实上,同样的艺术品,在参加无底价拍卖时反而更容易拍出高价。这是因为,无底价拍卖会的场次明显多于有底价拍卖会,场次多了,参与的人就会多,拍品的价格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抬高了。
纵观近几年的无底价拍卖会,的确有不少藏品以数万元、数千元甚至数百元的亲民价被收入囊中;但另一方面,一些从0元起拍的拍品也会被哄抬至天价。例如,八大山人款的《荷塘双鹌》进行了无底价拍卖,最终以339.25万元落槌;上海泓盛的纸杂文献专场上,一幅倪瓒款《乐圃林居图》100元起拍,以575万元成交。
据悉,目前市场上的无底价拍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价格本身比较低,索性以无底价形式,吸引更多买家的关注;第二类是拍品根本不乏追捧者,所以即使是无底价拍卖,价格也会在竞拍中被抬上去。
在艺术品市场已从热炒回归理性的今天,想要以一个很低的价格买进名家作品,几率太低。如今,买家热衷于“捡漏”,更多地表现在将宝“押”在有潜力的艺术品上,奇货可居,等待它日后升值。业内人士表示,藏家如果拥有锐利的鉴赏眼光和高超的辨别能力,并对艺术品的技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全面的了解的话,才可能有机会“捡漏”。
辨真伪仍然是难题
虽然与有底价拍卖相比,无底价拍卖受的限制小,更加开放和自由,但因为无底价拍卖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使它具有更大的风险。很多人认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推理是:既然敢于“无底价”,那么拍品说不定是有问题的便宜货或者是伪劣品。
“拍卖公司既然让拍品无底价,就是因为没有把握,也不敢保证品质。”北京隆荣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建业说。
此外,拍卖行“不保真,不保退”所带来的一系列诚信问题是长期笼罩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乌云。无底价拍卖会即便是以中低端拍品为主,仍然不能逃脱真伪问题的困扰。
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有的拍卖公司会有规避的方法。例如,让卖家在拍场守着,万一竞价太低了,就举牌把拍品再买回来。这种做法虽然违规,但目前来看也不可能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