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 陈先生
在网上看到了上海学术酒吧的报道,搜索发现厦大公寓附近就有,这种环境相比于那种纯粹的学术环境,我觉得更轻松一点。
我觉得不管是认识朋友,或者是交流一些自己未知的领域,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基本上有空我都会过来。
现场不少“学员”拿起自己的相机和“讲师”交流,有的还亲手操作起来,拍出氛围感满满的人像大片。
像这样的“学术”活动在这家酒吧还有很多,主理人说他们在开业的9周内就策划了20多场活动,主题包括金融、心理、脱口秀等等,每期会根据主题邀请相应的嘉宾。
酒吧主理人 周白聪
邀请我的好朋友们或者我身边各行各业的人才们,在职场工作6-10年,有一定经验或者有一定建树,选题也会更普世化一点,类似人文社科类或抓住当下热点。
主理人说,每周二周三他们都会举办活动,每场大概会来二三十人,有二十多岁的学生也有四五十岁的市民。一般“学术酒吧”门店大多位于市中心附近,更多的是以门票的形式去收取客单价,这也会导致盈利模式相对单一。他们门店倚靠厦门大学,不仅有稳定的学生客源,也能借助大学的资源优势举办多样的活动,营造轻社交的环境氛围。
酒吧主理人 周白聪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基数做大,根据不一样的场景、场合、话题、课题,就会吸引更多不一样的人来。
记者同时也在集美学村附近找到一家学术氛围浓厚的酒吧,一进门就看到两面摆满哲学书籍的书墙和一面酒墙,顾客们伴着轻音乐围坐在吧台前小酌交谈,聊哲学论人生。大家时不时会围绕一本哲学书籍或者一个热门主题展开讨论。
周末我就习惯性来放松一下,过来喝一杯,从来不喝醉。可以随意和大家聊聊天,分享一些工作学习经历,这个感觉很好。
关于“学术酒吧”这股潮流,一些学者表示,这是一件“一箭双雕”的事。
见习记者 | 卢锦城
编辑 | 林建宁
nceid="10132855426491612019" data-type="video" data-mediatype="undefined" data-authiconurl="https://dldir1v6.qq.com/weixin/checkresupdate/icons_filled_channels_authentication_enterprise_a2658032368245639e666fb11533a600.png" data-from="new" data-width="1920" data-height="1080" data-id="export/UzFfAgtgekIEAQAAAAAAACwDkx9TzgAAAAstQy6ubaLX4KHWvLEZgBPEpKJIY0ktaYyKzNPgMIu0n2Ox393n5vTKd_98ufP9" data-isdisabled="0" data-errortips="">